舌形虫病 舌形虫病图片详细介绍如下!

大家好,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舌形虫病的知识,关于舌形虫病图片的介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蛇血的舌形虫病

舌形虫病是由舌形虫(Linguatula)所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过去被认为是罕见的寄生虫病,但近年来报道的病例明显增多,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中国是近20年来全球报告病例最多的国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方式也有所改变,喝新鲜蛇血、蛇胆和食未煮熟的蛇肉等,不良的进食习惯与民间的风俗旧习是造成该病传播的重要原因。

舌形虫成虫寄生于终宿主如蛇和犬、猫、狼、狐狸等肉食动物的呼吸器官,幼虫和若虫寄生于中间宿主啮齿类动物、人或其他哺乳动物。传播途经和感染方式主要为生饮被寄生蛇体舌形虫虫卵污染的新鲜蛇血、蛇胆和食未煮熟的蛇肉,或宰蛇放血时,蛇体感染性虫卵随血流入酒杯,人因喝污染的酒而感染。以往舌形虫病被认为是罕见的寄生虫病,近20年来报道的病例逐渐增多,特别是它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人感染此病主要是生饮新鲜蛇血、蛇胆和食未煮熟的蛇肉,或宰蛇放血时,蛇体感染性虫卵随血流入酒杯,人因喝污染的酒而感染。

人舌形虫病分成两型:一是内脏舌形虫病,病例最多,是舌形虫病的主体。二是鼻咽舌形虫病。此外,尚有舌形虫性皮肤幼虫移行症、首例眼舌形虫病分别在以色列和厄瓜多尔查见,美国一佐治亚州患者,死于心脏舌形虫病。Pruner 1847年发现人体舌形虫病,至今已近160年。近20年来,随着内脏舌形虫病的分型,新致病种、致病新种和新流行区的发现,舌形虫病研究也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 舌形虫有100余种(分9科18属),分类位置尚有争议。通常认为舌形虫属节肢动物门舌形虫纲或舌形动物门。寄生于人体的舌形虫有10种,

大蛇舌状虫(Armillifer grandis)、串珠蛇舌状虫(Armillifer moniliformis)、腕带蛇舌状虫(Armillifer armillatus)、尖吻蝮蛇舌状虫(又名鞭节舌虫)(Armillifer agkistrodontis)、蝎虎赖利舌虫(Raillietiella hemidactyli)、响尾蛇孔头舌虫(Porocephalus crotali)、锯齿状舌形虫(Linguatula serrata )、台湾孔头舌虫(P.taiwana)、辛辛那提莱佩舌虫(Leiperia cincinnalis)、瑟皮舌虫(Sebekia sp.)。我国已报道病例中的虫种有锯齿状舌形虫、尖吻蝮蛇舌状虫和串珠蛇舌状虫。 成虫呈舌形或圆柱形,头胸部腹面有口,口两侧有钩2对。活体呈半透明、死后白色,体长(18 ~ 130)mm,体表具有很厚的角质层,形成环状,一般腹部生7 ~ 105个腹环,雌虫大于雄虫。卵呈无色或黄色,近圆形,大小约(90 X 70)micro;m,卵壳较厚。幼虫卵圆形,有尾和2对足,幼虫具有足和钩,体表光滑。若虫形状与成虫相似,死后呈乳白色,体长约4 ~ 50mm,有钩两对,腹部环数较少。

蛇舌状虫(似棒状洞头虫,P.subclauatus)与锯齿舌形虫形态上的区别是:蛇舌状虫体形呈圆柱形,腹环数7-35个,口孔旁两对钩几乎在同一平行线上,若虫表面没有刺;锯齿舌形虫体形略扁,腹环数72-105个,口孔旁两对钩前后排列,若虫表面有刺。 自从1847年在开罗首次报道人舌形虫病以来,人类舌形虫病呈世界分布,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在非洲、中东和东南亚报道较多,在美洲和欧洲则较少。蛇舌状虫属的感染以非洲最高,腕带舌状虫病多见于非洲的尼口利亚和阿拉伯半岛;大蛇舌状虫病多见于非洲的刚果;串珠蛇舌状虫病多见于东南亚;尖吻腹蛇舌状虫病多见于中国。舌形虫属中的锯齿舌形虫呈世界分布,多见于中东和北非。

1927年Faust报道了我国首例病人,裘明华等进一步研究分析认为是锯齿舌形虫,而非串珠蛇舌状虫。最近在浙江报道了串珠蛇舌状虫

病,在广西玉林也报道过蛇舌形虫病,尖吻腹蛇舌状虫病分别见于中国台湾和杭州,在辽宁、广西等省(自治区)均有人锯齿状舌形虫病的报道。此外在广东省和山东省都有舌形虫病例的报道,但未能鉴定虫种。从最近几年的报道来看,病例大都分布在我国的东南部地区。 轻度感染的病例多数无症状或有轻微的症状,当重度感染大量虫体包括活若虫或一条若虫成囊于要害部位时,可产生严重症状。常表现为咳嗽、突发头痛、发热数月,急性胃肠炎、恶心呕吐,剧烈、持续腹泻或腹痛,甚至出现腹水与腹膜炎、败血症、心包炎、虹膜炎、继发性青光眼和视力下降等症状,病情恶化可致死。

被蛇舌状虫属寄生的患者多数症状不明显,不易被检出,只有在活检、尸体解剖、X-射线检查或尸检中才发现,多寄生在肺、肝、脾、肠系膜等处。可引起肺部炎症、纤维化和钙化病灶,病变亦可发生于胸膜下。

舌形虫属的寄生虫以钩附着在鼻咽组织,虫体悬浮在鼻腔中,无全身症状。其特点是一种急性炎症反应,为非传染性鼻咽炎。症状开始于食入含有感染性若虫的食物后几分钟至数小时,以半小时为常见。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鼻鲤、吞咽困难、发音困难、咽部刺痛,时有气急,可有显著的扁桃体肥大、鼻道和嘴唇的水肿。常有鼻腔、泪腺的分泌物,颌下、颈淋巴结有时肿大,脸和颈部有风疹,常见前额部头痛。

曾有报道舌形虫病可能产生癌症,但不能肯定与舌形虫的关系。在鼠舌形虫实验感染中,没有发现肿瘤发生。 目前对舌形虫病的诊断方法依然是通过手术或病理组织检查等方式取得虫体才能确诊,而免疫学诊断方法还有待开发。

舌形虫病的诊断在手术、活检、尸检、服驱虫药后所得虫体标本,或从鼻腔分泌物、痰和呕吐物中检出活虫便可确诊。舌形虫病也常用X一射线检查,如从胸片或腹片中见到钙化的若虫可作辅助诊断,手术或尸检在肺、腹部及肝和脾被膜的表面,见到呈不透明直径0.4~1 cm的C形和月牙形含若虫包囊的病变。但钙化的若虫患者生前一般无症状,X-射线不能查出未钙化的若虫。流行病学调查可用鼻腔拭子和粪便查舌形虫卵。

目前免疫反应、血清学检测比较困难。在法国曾经使用过间接免疫荧光、凝胶扩散等试验,但需要大量舌形虫患者血清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今后可望用于检测舌形虫。 一般用外科手术取虫治疗舌形虫病。本病无有效药物,对具有长期高热等急性感染症状的病例可试用吡喹酮、噻苯咪唑或中药驱虫,继发化脓性的并发症可加用抗生素,具有过敏者可用抗组胺和皮质激素类及皮质淄类治疗,但一般只能起暂时性控制作用。

舌形虫病主要在于预防,提倡不饮新鲜的蛇血、蛇胆,不食用生的或半生不熟的蛇肉和半生的动物,避免与终宿主蛇或犬的亲密接触,对含虫的内脏必须销毁。同时采取加强卫生宣教、注意饮食卫生等防治措施。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死于各类寄生虫病的人数达600多万人,WHO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近年全国大量调查资料与过去对照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姜片虫、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减少了感染机会,南方部分地区仍有感染高的情况。相反,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囊虫、裂头蚴、肝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流行程度加重,流行区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缺乏预防基本知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卫生监督跟不上。

裂头蚴病、舌形虫病作为少见的寄生虫病,由于没有有效药物,临床上以“预防为主”。感染途径主要是生饮新鲜蛇血、蛇胆和食未煮熟的蛇肉,饮用各种蛇血酒、蛇胆酒。近年来新增大量裂头蚴入脑的报道,大多通过蛙皮敷伤口、和吃青蛙感染,给人们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然而更不为人知的是蛇血、蛇胆内含有的裂头蚴数量是青蛙内的上百倍,所造成的危害是致命的。对于这样的现状,主要还是健康教育和宣传上的缺失造成的。加大寄生虫知识的宣传力度,是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

十五年前生吃过蛇胆,身体里会不会因此而有寄生虫啊?

蛇易感染多种体内寄生虫,如蛔虫、肝吸虫、绦虫、鞭节舌虫、线虫等。在蛇类饲养和其产品加工过程中,其感染的体内寄生虫会偶尔地感染人。

蛇舌状虫病是舌形虫病的一类。舌形虫病是蠕虫样的舌形虫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喜欢杀蛇后取胆生吞,或用白酒兑蛇胆汁服,殊不知这是一种极不理想的用胆方式,单从卫生角度来讲,就隐藏着诸多病变因素。据最新医学研究表明,蛇胆中虽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可全面调补人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对延缓机体衰老也起着重要作用。但生食蛇胆有患鞭节舌虫病的危险。

鞭节舌虫是一种蛇体内的寄生虫,它可以在体内潜伏三个月以上,侵犯重要脏器。当其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可在肠粘膜下寄生,不仅吸取人体内的营养,还能导致因肠粘膜受损而发生腹痛、腹泻、持续性发热等症状;驱虫药可以杀死部分虫体或虫卵,但一般不能彻底杀干净,只能定期吃驱虫药控制其繁殖速度。条雌虫,里面有幼虫卵,吃进体内后进入血液寄生,虫卵随血液循环、停留并生长,多存活在肝、肺、腹腔和脑部。

蛇舌疯是什么病?

应该是蛇舌状虫病吧.......蛇舌状虫病是舌形虫病的一类。舌形虫病是蠕虫样的舌形虫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是一种人兽共患病。

今天给小乌龟换水、发现水里有几条黑色的小虫子、那是寄生虫么?要怎么解决啊。。急!!!

会不会是龟龟吃的食物有寄生虫呢?这里有一些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在人工饲养下,龟很容易因寄生虫侵袭出现病理变化。人工饲养下的应激反应,再加上密闭的环境易诱发寄生虫寄生。所以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寄生虫以及中间宿主的环境。

龟可能是多种寄生虫的终末宿主、中间宿主。虽然许多寄生虫无明显致病性,但可引起体重下降和死亡。

绦虫可以感染龟。绦虫有复杂生活史和中间宿主严格的地理范围。绦虫寄生时,泄殖腔周围有结片或从粪便中能分离到绦虫卵。治疗用吡喹酮75毫克,盐酸钉柰脒25~150毫克,口服,2周1次,或灭绦灵150~300毫克,每月1次。皮下组织寄生的迭宫属裂头蚴,表现柔软肿胀,这些幼虫阶段的虫体可以用外科手术摘除。

龟都有线虫寄生,有几个属较重要,类圆线虫常寄生在龟消化道中,而幼虫却在呼吸道和鼻孔渗出物中。全身体壁多处出现肉芽肿,肉芽肿内包有幼虫。由此推测,幼虫可以穿透皮肤。卫生差、环境被高度污染时,常出现重度寄生虫感染。病情重时能引起龟死亡。

龟常感染蛔虫,龟的蛔虫卵与哺乳动物的虫卵相似。

龟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线虫寄生。粪便检查时能发现毛细线虫卵、毛首线虫虫卵、?虫虫卵。饲喂已经感染寄生虫的小昆虫时,在粪便中可见非致病性幼虫,以及所吃小昆虫的寄生虫虫卵(例如:隐管线虫)。人工饲养的龟有寄生虫寄生表现时,应表现驱虫治疗。

怀疑或已肯定某些线虫的幼虫能穿过皮肤,越过口腔再次感染。通过这个途径龟再感染寄生虫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应该到龟有重度寄生虫感染时,才给予重视。应迅速清除排泄物,搞好清洁卫生,有助于减少人工饲养下龟感染寄生虫的几率。

口服下列药物可以治疗这些寄生虫:

甲苯咪唑,剂量每千克体重20~25毫克;噻苯达唑,剂量每千克体重50~100毫克;硫苯咪唑,剂量每千克体重50~100毫克;2周后用上述剂量重复治疗。

具报道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10~50毫克体腔内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或每千克体重200毫克口服,对于杆线(虫)属有效。依维菌素对龟的毒性与寄生虫一样明显,即使剂量降低到每千克体重0.025毫克,因此未推荐用于海龟。

旋尾线虫(spirurid worm)中的一种龙线虫,可引起龟皮肤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许多种旋尾线虫寄生于肠系膜、腹腔和血管。治疗包括把环境温度升到35~37摄氏度,并保持24~48小时,但是某些只适应低温的龟不能忍耐这种方式治疗。

龟的棘头虫和舌形虫寄生时,致病性不一。舌形虫病有时与肺炎症状有关。根据报道,这些寄生虫目前还无特效治疗方法。

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还是希望你的乌龟没事哦。

舌形虫病的防治

一般用外科手术取虫治疗舌形虫病。对具有长期高热等急性感染症状的病例可试用毗喳酮、噬苯咪哇或中药驱虫,继发化脓性的并发症可加用抗生素,具有过敏者可用抗组胺和皮质激素类及皮质淄类治疗。

舌形虫病主要在于预防,提倡不饮新鲜的蛇血、蛇胆,不食用生的或半生不熟的蛇肉和半生的动物,避免与终宿主蛇或犬的亲密接触,对含虫的内脏必须销毁。同时采取加强卫生宣教、注意饮食卫生等防治措施。

关于舌形虫病舌形虫病图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由小萌宠于2022-10-15发表在晨夕宠物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chenxi521.com/zhishi/280742.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